——泉州市纪念李贽诞辰495周年“李贽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摘编
2022年12月21日,泉州市举行纪念李贽诞辰495周年“李贽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陈明理 摄)
以“童心说”为核心内容的文艺思想是李贽思想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明清文学以及“五四”新文学有着较为清晰的承继脉络,同时对当代文坛也有着深远影响。重新认识李贽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并继承和发扬其合理因素,对倡导文学回归本心、促进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丰富文学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启示。
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之“真心”,是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这是对晚明腐朽制度的一种反抗,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批判,也是对纯美自然本心的呼唤。自现代以来,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受到了中国作家们的青睐。因此,周作人曾认为中国新文学源自“明末的文学”。显然,作家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童心说”,并力图建构一个有着淳朴人性的世界,是对李贽文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提出“童心说”的李贽相比,作家们的生活时代、情感体验以及题材的选择均与其有着很大的差异。
李贽的“童心说”强调文学艺术要表现人的本能欲望,其“自然人性论”更是肯定了人正常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当封建伦理压抑了人性的正常发展后,李贽发出了符合时代的强音,高举个性解放的大旗,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思想有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通常认为,“五四”思想资源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实则不然。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人文主义与个性解放,显然与李贽的“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一脉相承,对灵肉一致的追求成为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讲好中国故事,除了需要自觉融入人类普遍价值和审美情感外,还必须立足本土,表现本民族独特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李贽的“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精粹,成为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理论资源。李贽的文艺思想的发掘与研究,融入了数代知识分子的智慧,沉淀为一种有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代,继承和发扬李贽文艺思想的合理因素,不仅可以摆脱一味追赶西方“话语”潮流而导致“失语”的尴尬处境,还能使这种传统智慧在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当代文艺,先是将其社会功利性发挥到了极致,后来又迷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沦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始终没能完全回归到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身。选择以何种创作姿态来建构文学的本心就成为当代作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需要作家保持一颗“童心”,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既不迷信于权威,也不沉溺于世俗,创作出与人民心意相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求真向善之作。